2018年1月21日 星期日

母奶人生小記錄

從懷孕的開始就一直有個在台灣的好戰友,雖然我晚他兩個月,但是在孕期所受到的苦兩人總是感同身受。於是成為媽媽以後我們就繼續母奶媽媽的餵奶連線。

生產後的前三天,所謂的奶陣還沒到達,所以前三天雖然要常常讓小孩吸奶,但千萬不能太久,五到十分鐘就很夠了,主要只是要刺激胸部而已,傻傻的我不知道,想說他要吸就讓它吸,結果在半夜被他吸了一個半小時,乳頭都受傷了,他還是沒有吃飽,還好這時候的護士及時解救我,給了我們小孩一個不是配方奶,而是只有蛋白質的補充奶,小孩立刻喝掉了10ml,讓媽媽得以休息。

乳頭受傷以後,獲得了兩種藥,一個是藥在不織布上,另一個是黃色的軟膏。一開始我都使用不織布的,因為涼涼的乳頭立刻覺得得救,但是因為一直都濕濕的,傷口恢復的速度就沒那麼快,後來回到家之後產後照護的助產士建議我用黃色的軟膏,一開始很難推,但只要放在乳頭上一下,他就會軟然後就好推開了,就均勻塗抹以後讓乳頭風乾,恢復速度超快!

在醫院的時候除了一直喝水就是一直喝哺乳茶,所以後來奶陣出現的時候胸部整個漲到一個不停,護士表示這奶量可以餵兩個小孩了,也算是為一直覺得自己胸部很小的過往得到平反(擦淚)。 古早時代遇到硬塊的做法會用手去硬壓胸,把硬塊弄掉,真的是痛到快掉淚。後來詢問護士以後他建議餵奶之前熱敷,餵完之後冰敷。但是回到家以後我的助產士給我的建議才是真正解救我的辦法:餵奶之前先用三隻手指頭在胸部側邊緩緩地按壓(像波浪一樣)由乳暈往腋下的方向,大概就是推開淋巴結。不用很用力,但緩緩地多按幾次以後胸部兩側真的就會變軟了,然後乳頭也會開始有一點點奶流出來。然後用兩隻手的食指平行先垂直方向按壓乳暈,然後再換平行方向按壓,奶會流出來,乳暈也會變軟,這是為了讓小孩比較好含,只要含乳正確,乳頭也就不會受傷了。(先擠一點出來的另一個好處是小孩比較不會因為一開始奶流速太快而嗆到)然後餵奶之後他建議把毛巾沾冷水(涼涼的)然後做成像甜甜圈的樣子放在胸部上(圍著乳頭),不涼以後就翻面換邊。

我的餵奶好夥伴表示,塞奶其實就像是高速公路要下交流道,應該先疏通交流道(乳暈),這樣交通才會正常,也就是先從乳暈開始按壓,如果用傳統的方式硬壓,就只是前面塞車後面還更多車上來,就是造成車禍而已。聽到的時候大笑,後來覺得,這個說法真是再適合不過。

接下來的挑戰大概就是餵奶姿勢,這個最難,只要一點角度不對,小孩就不開心(不喝或是想喝喝不好),只能一直調整調整調整,沒有別的辦法。

以上大概就是一開始餵母奶最痛苦的狀態,後面就開始各種小孩的內心戲,可能會喝一兩口就不喝,或是喝五分鐘就睡著,或是很想喝奶又一直把奶推開,各式各樣猜不透的戲碼真的是讓媽媽很混亂很生氣很沮喪,但是這時候他如果給你一個無辜的微笑,媽媽又會瞬間被融化,覺得自己真是招待不周。

只能說這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小孩學習,我們也學習,希望母奶之路可以越走越順,然後期待睡到天亮的那一天到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